择校,我们得到了什么?
学区房的概念并不是帝都才有,基本中国各省市都有学区房,甚至因为学区房家长抗议之事也时有发生,比如上海闵行区的学区划分,比如南京珠江路小学和南师附小的合并等等,学区房背后体现的不仅是孩子入学的问题,更多的是家长付出的大量金钱和精力。
面对日渐火爆的天价学区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反思,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付出金钱精力理所当然,然而巨额择校费的回报率有多少呢?
谈回报率我们先来看看家长投入的原因是什么——家长择校的原因当然是为了孩子能够上名校,接受更好的教育,那么名校能够给孩子提供哪些东西呢?基本可以归纳为:
1、升学率。
小学就开始择校的家长最直接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孩子小升初考上重点高中,甚至考上重点大学。
名校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名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环境影响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家孩子能够处在名校的良好学风中,并且跟一群好学生在一起,自然不会落后多少。
名校有好的师资。也许有人拿某某普通学校的孩子照样考上名校来反驳,但那是个别现象,不得不说名校的重点学校录取率更高,孩子更有希望顺利升学。
身处名校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这个很简单,在普通学校,自己孩子即使是全校第一,也不过是“鸡头”而已,跟名校相比还差得远,孩子却容易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而在名校,这个全校第一的含金量就高的多了。
所以名校对于孩子的升学有很大的保证,这一点毋庸置疑。
2、名校圈。
家长让孩子进入名校的另一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名校里的同学搞不好长大后就是社会精英,孩子从小在学校里积攒的人脉肯定比20多岁步入社会后积攒的更多、更密切。
3、更多的可能。
名校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在为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比如特色班教学,为孩子的奥数、英语甚至艺术特长方面提供发展方向;比如留学机制,为孩子以后出国留学提供绿色通道;当然还有一些重点中学的推优名额等等。
择校,我们付出了什么?
择校带给我们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付出了多少呢?
首先是孩子的付出。
1、繁重的学业。学习主要靠得是孩子本身,所以名校的老师再好,同学再好,孩子自己不努力也是徒劳。名校的孩子想要靠自己小升初,必须顶住学校的题海战术,必须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必须应对一波一波的考试。学习成绩永远跟付出成正比。
2、牺牲课外时间。即使在名校学习,我们的家长也不可能放松课外的辅导班,各种奥数、英语辅导班占据了孩子的课外时间,因为我们都知道名校的教学再好,也只是基础教学,想要独树一帜,课外时间的恶补必不可少。
3、失去的童年。让孩子埋没于繁重的学业中本来就是对童年的扼杀,再让孩子游走于建立人脉中,让孩子在非富即贵的同学中打好关系,孩子的纯真何在?童年何在?
4、说到留学,“海龟”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无上的光环,因为有海龟在异国享受着高薪,也有海龟在留学风光归来后,却仍然要面临中国的就业市场。就业考验的永远不是学历,而是能力,除了“海龟”的光环,留学生们真正积累了多少?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花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的留学经历,我们的孩子有几人是真正衣锦还乡呢?
其次是家长的付出。
我们以小康之家为代表,为孩子买学区房或者托关系的花费尚且不论,结合上面的观点,并不是孩子进入名校,占着名额就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小学期间的学习情况,除了学校的教学,孩子的学习外,家长的付出不可淹没,晚上辅导孩子功课,风雨接送孩子上下学,其间的艰辛不可小看;最后孩子就业,家长们还要像当初择校一样动用人脉关系和金钱付出,为什么10多年的求学之路后,孩子的就业仍要家长出动呢?这更值得我们反思。
除了学习成绩,孩子更需要什么?
为了孩子成功择校,成功升学,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一切围绕着孩子的学习,效果是好是坏尚且不论,孩子的心理成长谁来把关?
回首看看几个负面代表人物:马加爵、药家鑫、朱令案、以及最近的某高考状元因丑杀人案等等,这些案例的回报率对于孩子本身、对于家长而言基本为0,甚至为负数!
当然这几个人物只是极端的例子,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孩子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成长更主要的是性格的塑造。如果说名校能够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孩子的心理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教育、老师关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这些,都不是择校就能达到的。